丹青雅集,溪山诗趣 - 明代书画考证侧记

2025年9月9日

担任美国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(Freer Galley of Art)义务馆员后,工作主要放在馆藏的明代书画研究和考证方面。这星期研究的是明代刘完庵的【临安山色图】(Freer 博物馆1964年从著名收藏家王季迁手中购得),有些有趣味的东西值得记录和分享一下。

1471年2月,四位明代名士刘珏(廷美,完庵),沈周(启南,石田),史鉴(明古,西村逸史)和沈召(继南)结伴从苏州南下杭州,中间因为下雪在浙江嘉兴古地檇李耽误了一些时间。期间刘珏为沈召画了一幅小画,见下图。他们到了杭州后,和当地的文人刘英(邦彦)、诸中、沈宣(明德)、归生共同游览了西湖等杭州风景名胜。

(1) 临安山色图,明代刘珏画

先介绍一下出游的四位名士。刘珏是明代著名画家,曾在京城当过刑部主事,后来不喜欢官场五十岁就退休了。沈周在这里名气最大,吴门画派创始人,明代四大家之首(其他三人是唐伯虎,文征明和仇英)。史鉴是著名学者和收藏家,巡抚曾上门请教时政并请他出去做官他都没去。沈召是沈周的弟弟,也是画家,遗憾早逝。刘珏是四人中的长辈,也是沈周父亲的好友,沈周的姐姐又嫁给了刘珏的儿子。

画上题词的除了史鉴和沈周外,陈蒙,刘英和沈宣也题了诗。这位陈蒙(育庵)是沈周太太的哥哥,也是著名诗人,许多沈周的名迹都有他的题词。这幅【临安山色图】是幅1尺X 2尺的小画,算不上什么精品,但上面的诗词唱和展示了明代文人儒雅的情怀。

首先,作者刘珏在画上题了首诗:

山空鸟自啼,树暗云未散。
当年马上看,今日图中见。

(2) 刘珏题画诗

然后同行的史鉴和了一首(提一下,和诗是一种带有文字游戏性质的诗词创作方式,一般要沿用原诗的格律和韵脚。刘珏的诗中,“散”字和“见”字就是韵脚,和诗必须用同样的字):

山光凝暮云,风来忽吹散。
借问在山人,何如出山见。

(3) 史鉴和诗

接下来是沈周大舅子陈蒙的题诗:

雨余松竹润,日出烟雾散。
仿佛蓝田人,虹光眼中见。

(4) 陈蒙和诗

然后沈周不但和了诗,还记录了他们这次活动和此画的起源:

云来溪光合,月出竹影散。
何必到西湖,始与山相见。

(5) 沈周和诗

刘英的和诗,顺便说下,古代因为避讳,会把“刘”写成“镏”,然后就成了传统:

山朗雨气消,石面泉流散。
何处发樵歌,林深人不见。

(6) 刘英和诗

最后画上几乎没有地方了,沈宣的和诗,字小小地写到了角落:

天涯初会合,客路又分散。
空闻诗画名,十年不相见。

(7) 沈宣和诗

 

明代文人们的一次旅游聚会,就为我们留下了这么多诗词书画的精神财富。500多年后的今天,我们同样有朋友们一道游山玩水。但是今天,我们大多会用手机拍几个照片放在朋友圈,而不会画幅画;朋友们也几乎不会题首诗,而是点个赞。我承认我们社会在进步,不会倒退回到500年前,但是感觉我们在失去些什么。我自己是个从事现代书法,崇尚新意的人,仔细研究了这幅画之后,感触不少,也似乎对那些死守传统法帖追求古意的人多了些理解。

请点击下面箭头播放全幅长卷视频: